君子于其言,无所茍而已矣。
《庄子·齐物论》曾讲: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。挖土和耕地的人不是要去掠夺自然,而是要去改变自然,种植的意思不是要去取得一些东西,而是要去生产一些东西。
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讲: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,昆仑之输也。后世中国文化中,南方逐渐代替东方成为四方当中的主位,人对南方的美好想象逐渐化作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,不仅承载人的价值判断,同样呈现理想,蕴藏华夏民族特殊的审美偏好。地理问题在此转向美学问题,中就是其中最关键的连接点。与古希腊不同,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缺少了一个彼岸的维度,虽然有从经验到想象的过渡,但世界整体上还是人间性的世界。韦昭注《国语》曰:‘北者,古之背字。
太阴所居不可背而可向。早期的空间认知和天下观念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自身的方位感,以及原始的农业生产实践之上,而这一经验性天然地就为六合的世界建构开启了一个审美的维度。原载于《中外文化》第十三辑 进入专题: 荀子 人本主义 群道 天生人成 生态哲学 。
[55]世间事物纷繁复杂,但皆有其本,从一到万,从始到终,若环之无端,在荀子统类视域之下,天地自然与人间社会同为一理,各有其类。从荀子所重视的人间社会的礼义之统来诠释,掘发出的礼义与群类生态哲学意蕴,大致有三:其一,礼有三本,本之于天。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[18],涂之人可以为禹[19]等学以成人的内在理论设定,也部分地保证了人从士、君子到圣人的跃升路径。[75]王先谦认为,当从王念孙对一天下,财万物,长养人民之财的解释:财亦成也[76]。
[75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63页。[72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82页。
从一般意义上讲,礼是通行于人间社会的仪式、规范、制度,并可内化于心,外显于行,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圭臬。简言之,如同自然界不知其然而然地运行一样,圣人已然成为自然大道的化身。天地为生物主体,人人可以成为成物主体。[62]能定能应,全粹尽美人格的养成,定当能应万事万变。
礼义之统视域下的群居和一之道无疑亦是人本主义,包含着生态哲学运思于其中。因此,跳出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两分模式,才是正确看待荀子天人观之正途。天道即大道,《荀子》中出现大道计有四次。蚯蚓的专注、蟹的心躁,皆是其本能生存而已,本无所谓专注与心躁的区别,荀子以人的视角赋予褒贬色彩,触发启迪功用。
[18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43页。(三)人可知天,人物有类 人要承担起在天生人成的主体责任,发挥其当有的人成作用,必然需建立在人能知天的基础之上。
《荀子》中提到大量的自然事物,以类划分,则有六畜、草木、鸟类、兽类、方位等。[81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63页。
易言之,对自然界的仿生与模拟是荀子学以成人题中应用之义。大一是礼之本,其原义为北极星,因而具有了不变的哲学蕴谓。(《君道》) 以上七例,皆是其证。[46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73页。[56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60-161页。而能否获得此道,则属于人之职分,取决于君子能群与否。
如他云,以类行杂,以一行万。[36] 龙宇纯:《荀子论集》,台北:台湾学生书局,1987年,第70页。
在天生人成的架构下,和与养的达成,万物生态才得以生生不息。百姓之埶,待之而后安。
荀子以注重后天学习而闻名,学不可以已具有学无止境的旨趣。如荀子说,道者,非天之道,非地之道,人之所以道也,君子之所道也。
天地、先祖、君师亦是礼之来源,故礼需要敬重三者。牟宗三先生将荀子天生人成一语拈出作为荀子之基本原则[5],正道出了荀子哲学的理论特色,极为的当,可为定论。自然万物的生与成的场域具有系统性、贯通性与整全性,是包含整体时、空、人、物在内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体[10](《富国》) (3)故曰:上一则下一矣,上二则下二矣。
辟之若屮木,枝叶必类本。其中,阴阳之气属于天、地、人,而血气则属于动物,包括最为天下贵的人。
[43] 楼宇烈:《周易注校释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2年,第5页。[53]则天而道,当据卢文弨、王念孙,据《韩诗外传》改为敬天而道,以与畏义而节对文。
其中,《赋》将驳而霸之霸写作伯,伯、霸通。[60]文与理的合一而回归于大一,此大一便是礼的根源。
[8]但在此处不可如是其泥,因为此之谓也与故曰搭配结语,不仅不是引他人之语,而是荀子自语。青蓝冰水之喻,包含青与蓝、冰与水之转化,而这转化蕴含着人为与自然的两个层面。因为以人为本并不必然要以人为绝对中心,将他物收摄到人之附属地位,并制宰之、征服之。[52] 姜义华主编:《胡适学术文集-中国哲学史》(上册),北京:中华书局,1991年,第589页。
这是自然对人的反哺,是自然与人关系的合理调适与同频共振。天道有其必然规律性,而不以帝王的意志而存亡。
对天的敬畏,并非迷信意义上的鬼神敬畏,实际上是对规律的尊重,对生命的敬畏,实则为明智之举。由此,荀子将人间社会的群体化生存置于思想的主要立足点,亦是其人本主义群道的集中表现。
此正体现出了荀子思想的多面性、复杂性与集成性的特征。[75]王先谦认为,当从王念孙对一天下,财万物,长养人民之财的解释:财亦成也[76]。